ReadyPlanet.com
dot
dot
dot
bullet隆波田修行方法
bullet地图
bullet相关网站
dot
佛法媒体
dot
bullet电子书下载
bullet隆波田的CD
bullet隆波田的VDO
bullet隆波通的VDO
bullet隆波田的警句 (Epigrams LP Thian)
bullet隆波田之信
bullet隆波通的CD
dot
dot
bullet国际各禅修中心禅修時間表
bullet活动图片
bullet隆波通国外弘法之图片
bullet最新动态
dot
dot
bullet论坛
dot

dot
bullet评论
bullet电子书下载



隆波通手部动作演示

隆波通黄山弘法

隆波通厦门弘法

>

2009年南来寺重建佛殿VDO

南来寺过去的气氛

หลวงพ่อทอง อาภากโร
งานตามรอยหลวงพ่อเทียน จิตฺตสุโภ
ณ วัดสนามใน จ.นนทบุรี
วันที่ 13-15 ก.ย. 2547





สาธิตการสร้างจังหวะ
โดยหลวงพ่อทองฯ



DHAMMA VIDEO ONLINE
ธรรมปฏิบัติแนวการเจริญสติแบบเคลื่อนไหว


http://watsanamnai.blogspot.com/




วัดทับมิ่งขวัญ
เกาะพุทธธรรม


สวนธรรมสากล
อ.หาดใหญ่ จ.สงขลา
http://suandham.blogspot.com


teeanfoundation




koknam


自觉手册

 

自觉手册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念头如溪水般恒常的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 隆波田 禅师
正 念 动 中 禅
前言
  潘 .印塔佩悟,后称隆波田禅师,在他弘法的三十年中,指出了那不论国籍、宗教、性别、年龄毫无例外地潜藏于每个人的真理。如果修持正确,便能像佛陀一样的看见、认识、明了这个真理。
  这方法是用来培养自觉,也就是清楚的觉知身体的动作、觉知心念的起灭。假使能正确而有恒地练习,将生起「内观智慧」,一直到痛苦的灭。
  我们议决将隆波田在不同场合的教导编辑成册,以便提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本书的内容包含了隆波田教法精要、实修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修行层次也附录于篇后以为导引。
  谨向所有对本书问世有功的人士致谢。
 
                  隆波田基金会
隆波田禅师简传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11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寺里18个月中,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20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6个月。恢复在家生活之后,他22岁那年结婚,并育有3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作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往来于泰国与老挝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1957年,隆波田年近46,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开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里,也就是1957年泰国旧历8月11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2年又8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1960年2月3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1982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6年直至生命终止。
  1988年9月13日下午6点15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77岁。
隆波通禅师简传
 
 
 
 
 
 
 
1939  隆波通出生于泰国东北部。
1961  遵照习俗在22岁时出家,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读了传统的佛学课程。
1967  他遇见动中禅的导师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导下,修习动中禅,30天内连续不断地培养觉性,明了了身与心,之后9天他还是不断练习,体验到「苦灭」,对生与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  南来寺(位于泰国曼谷近郊,为最重要的动中禅之中心)正式成为寺院,隆波田与比丘们举行一次会议,会中指定隆波通为南来寺的住持。
1989  隆波田逝世后,隆波田基金会成立,并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  这年开始,几乎每年会在美国弘法,回泰国前,他也会到台湾传授动中禅。
1995  隆波通与学员们成立美国隆波田基金会,为一非营利机构。
2001  美国隆波田基金会改为「美国正念动中禅学会」。
2002  台湾成立「中华民国正念动中禅学会」。
  遵循着佛陀传统的教导---慈悲与灭苦,隆波通指导动中禅已有三十七年之久。他不仅带给学生禅修的技巧,更由他的一举一动亲自示范,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练习,并感受到他认真的指导。不计时间,不辞辛劳,随时能回答任何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明白何谓真理。尤有甚者,隆波通虽然身穿僧袍,但是他现代化、宏观、开阔的胸襟与天真好奇的态度,却是超越宗教、仪式和国籍的…。
(泰语「隆波」意指「师父」)
目  录
导论                                                            5
第一篇  培养自觉
 自觉                                                                    7
 规律的动作                                                              7
 往返经行                                                               11
 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觉                                                     11
 持续练习如环链                                                         12
 总结重点                                                               12
第二篇 走在正道上
 基础阶段                                                               13
 看念头阶段                                                             13
 荐言                                                                   14
第三篇 障碍及解决之道
 紧张、晕眩、窒闷                                                       16
 昏沉                                                                   16
 静而不觉                                                               16
 观障                                                                   16
 喜障                                                                   16
 颠倒障                                                                 16
 总结重点                                                               17
后言                                                            
附录一                                                          20
 内观目标
附录二
 佛在《葛拉玛经》的开示                                                 22
附录三
 曼谷邮报之节录                                                         23
 人与念头                                                               24
 动中禅                                                                 25
附录四
 为何修行                                                               27
 老师及教导摘要                                                         31
附录五
  手部动作图解                                                           34
附录六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35
导论
我所说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并不特别属于某一宗教,不论佛教、婆罗门教或基督教;也不专属任何国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任何人证悟了它,就拥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论教派。
悟了,你无法阻止他人修习它。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不可摧。
你无法阻止他人证悟它,因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一直如此。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盘(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那儿?
你可曾见过心?
若不曾见过它,你应该修行直到了解心是什么为止。
地狱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乐。当它消失时,我们便在天堂里。每当心起时,我们又回到地狱。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这心人人都有。
水和泥不是同样的东西。泥使水看来混浊,但水本自明净。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领会这点,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性就是清、明、静、净的心。心净则泥无法再使水染;心亮则泥沉,脱底而落;心灵敏则轻,能看清万物。
世间法(世俗谛)与出世间法(胜义谛)同时存在。如果我们真正体悟后者,便能辨别两者,否则便无法区分。
使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当下这平常的心。
你现在听我说法的心如何?
它是中性的,带着觉性的。
你觉知这心吗?
假使你觉知这中性的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定。你可以工作、谈论或思考任何事情。这种心毫不费力。
它很容易调教,但是,不了解它的人却常把容易的变成困难的,或是简单的复杂化。
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费劲。
人人有这种心,但我们不曾注意。它就是所谓的平等心。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终止。
念头像溪水般的流动。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它。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同时看见、知道和了解它,因而生起贪、、痴而带来痛苦。
贪、、痴事实上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所以它们才生起。
因此,让我们来培养自觉。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了解它。这就是觉-定-慧。我们称之为「自觉」。只要我们觉知,念头就无法作怪;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是顿悟的快捷方式。
第一篇 培养自觉
自觉
  让我们清楚的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
  自觉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
规律的动作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达成目的。同样地,训练自觉以达成「觉-定-慧」也需要技巧。
  不要静止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不要闭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现在,我将建议你一个方法:(见图文解说)
1. 双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 举右掌,停。(均需觉知)
4. 贴右掌于小腹,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均需觉知)
6.举左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均需觉知)
 
8.提右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均需觉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2.提左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均需觉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这是训练自觉的实际方法。我们不一定要熟读经典,因为那只是语言文字。熟读经典并不能让我们开悟。这个练习才是开悟之道。
  我们也应清楚的觉知其它姿势,例如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你应该常常训练自觉。
往返经行
  久坐以后,可能引起酸痛,我们可以改变姿势,来回地走。
  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卧应该适当地调配。
  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手揽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
 
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
  没有必要自语「右脚动」、「左脚动」。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当你走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自觉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觉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自觉,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交车上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轿车上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自觉,自然地去学习「法的自然」。
  当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要觉知。
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够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觉知每一个动作: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觉性将点点滴滴的累积,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手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反复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做「培养自觉」。
总结重点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动作,持续如环。行住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觉知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要觉知。
  当念头升起时,要觉知。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自觉的方法。
  这方法练习的精要,是如同「掌中叶」的法,只是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念头的起伏。若你能如我所说的持续认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
(「掌中叶」注:佛陀和一群比丘走进树林,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这林间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那样较多?」弟子们回答:「世尊!林中的叶子较多。」佛陀接着说:「我所知道的就如同这树林中的叶子一样多,但我教导你们的则如我掌中的叶子一样少,虽然少,却是可以导向灭苦之法。」)
第二篇 走在正道上
  要确定我们练习佛法的目标是自己的觉性(自觉)。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基础阶段
  对初学者而言,练习手的规律动作要比往返经行好。规律地、缓慢地、柔和地、轻轻地动手。当它停时,要觉知它;当它动时,要觉知它。如果手臂动得太快,由于我们的觉知力还不够强,便无法赶上身体的动作。
  要持续的练习,别怕累。如果以为累了就稍作休息,持续的环链就断了。
  一旦你领悟了什么是「身与心」,就可以往返经行。你一定得真正领悟它。当念头生起时,不要阻止它们,任其流动,但不要陷入其中,要将注意力回归到「身心」,时时刻刻对「身心」历历分明。
  有时,喜悦会生起,而把我们由「身心」的觉知带走。一旦我们不觉知「身心」,心便渐渐地变迟钝。
  念头生起时,任由它起。你如果压抑它们,可能会导致晕眩、窒闷。要放松,别担心你是否觉知。
  第一阶段,所要体认的是「身心目标」,包括了身、心、身动、心动等等(详见附录一)。必须一再地反复温习。
  当我们复习这些目标时,会有念头生起,由它去。只要我们觉知,心便会安住在「身心目标」上。反复观照,直到它们深植于心。
  当念头生起时,有时我们会受其牵引,导致经行或规律动作的速度加快。应该要觉知并调慢速度,不管需要多少时间。
看念头(心)阶段
  在完全领悟「身心目标」之后。应该继续看念头。将规律的手部动作或走动的速度加快。
  不要压抑念头,轻轻松松练习。轻松地看念头。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只要察知身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刻停止。
  通常念头生起时,心便被带着跑,如小猫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头)比小猫(觉性)强。当大老鼠出现时,小猫本能地便会捉。大老鼠因为害怕逃跑,即使小猫紧捉不放,过一会儿,当小猫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同样地,念头将不停地生起,也将自动地停止。
  当我们一再地训练自觉,就好像不停地饲养小猫直到长大强壮一样。念头生起时,心不会被拖走,念头自然立刻停止。
  念头如果来得凶猛,我们必须握紧拳头或做任何有效的姿势。如果动作够强,念头会即刻停止。
  继续练习,只要念头一起,你便能立刻觉知。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如果有两个人和一张椅子,强健快速的人会坐到椅子。当我们一再地训练培养自觉,「自觉」将取代「不觉」,而「不觉」将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生起得越频繁,我们也越觉知。当「自觉」越来越强时,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我们只觉知十念而不觉其它九十,接着是能觉知二十而不觉八十。继续练习到能知八十而不觉二十,接着知道九十、九十五。当一百念中能知九十五时,我们应该要很用功的练习。不要灰心、懈怠或在白天睡觉。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心在这一点会转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盘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它能快过念头时,心将会变光明。这光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内观智慧」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以任何我们喜欢的速度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或来回经行。
  继续用功,让智本身穿透「内观目标」。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穿透「内观目标」时,心将次第解脱。共有五个层次:第一禅那(此处禅那是指以心看见、知道、触及这些内观目标)、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此指烦恼已断,如绳断两截)。
  当我们看见、知道、明白这些「内观目标」时,念头生起得更快了。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发」的话。(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剃发后就未再长。)
  一旦你已证悟「此」,你能了解它。你无法事前知道它。如果你能事前知道它,那只是知识,而不是「是」。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头发,而是指已断「此」。就像在两柱间紧绷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弹回两边的柱子上,而无法再连接。
  我们将知道、看见「改变」。它是绝对地轻松,就像是毫无重量。这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了贪、、痴。第二种是我们做主的念头,它不会引发贪、、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在这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现前,念头越多,觉性愈强,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不能得定。那是种误解。妄念是好事,因为念头动得越多,觉知越强。继续用功训练自觉,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自觉」将取代「不觉」。
  观察念头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首要事情。念头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示我们是「进入」念头里而非「放下」念头。那是「知道念头」,不是「看念头」。
  如果我们一直观察念头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很容易进入「念头」里。因此,觉知身体动作是必要的。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看见、知道。
  当我们看见鬼、神、佛像、水晶球,甚至佛陀,都不是真见。那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游动所引起的。我们没有看清念头,所以内心自己导演着。它会导演捏造,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念头的源头」。
  不经观照而起的念头会想象出鬼、颜色、光、神、地狱或天堂。不论它是什么,我们都如实地观照。那些是幻像、心的花招。
  能如实看见才是真实的。因为所见的都是虚妄,所以不能使心自由。唯有见到实相。方能使心从痛苦中解脱。
  这是快捷方式: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
第三篇 障碍及解决之道
  在这个实修方法过程中会有些障碍。我将推荐你们如何解决可能面对的障碍。
紧张、晕眩、窒闷
  刚开始练习时,会有专注的倾向。我们想知道、想看、想有、想得。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追求这些,可能就会变得紧张、晕眩或窒闷。这不是正确的练习。
  当妄念太多时,我们不喜欢,便想压抑它,这反而会带来麻烦。正确的方法是轻松地练习。目光看远方而轻柔地培养自觉。不要专注。带着觉知轻松地、规律地动或走。
昏沉
  如果练习时觉得疲困,应该转换另一种动作,例如:除草、洗脸、洗澡、或洗衣。我们应找个方法来避免障碍。
静而不觉
  没有觉知的宁静称为喜悦(piti)。这是一种障碍。训练自觉,不在于获得这种宁静,而是永远觉知动作。
观障(Vipassanu)
  达成「身心目标」,便是基础阶段的终点。有人会停止练习,以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在此阶段,知识将会涌现不已,使我们因此而骄傲。以至于念头生起时不观看它们而卷入念头中。
  执着于「观障」的人多话而且傲慢。
  「观障」的知识不久就被忘记,并且使人太自傲,这就是所谓的「观障」。
  解决的方法是轻松地做规律动作。不要专注或期待成果,就只是轻柔地做动作。当念头生起时,觉知身体的动作。
喜障(Jintanana)
  当你领悟胜义目标(见附录一)时,喜悦会现前,而且对所领悟到的知识感到欣喜。
  一般而言,喜悦是好的。但是,根据这方法,喜悦却是达成苦灭的障碍。
  喜悦生起时,练习者会执着它。我们应该要精进并尽所能地做身体的动作,使心由喜悦转回动作。慢慢地、规律地做。当觉性愈强时,喜悦便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的境界。
  窒闷、昏沉或紧张可能发生。我们应练习得轻松,目光远看,动作轻柔。不该因这些障碍而中断,而是继续用功地练习。白天不睡觉,晚上休息。
颠倒障(Vipallasa)
  根据经文,颠倒障是以假为真、以地狱为天堂、以恶为善。
  颠倒障是一种心态,当人发现好东西并以为可以保住它,便抛下自觉而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似的,当他开始寻求时,它已不在那儿,被藏起来了。
  人不应离开自觉,即使痛苦已灭或其它。
  我在悟得它后才证苦灭。那时我是在颠倒障的境界中。我沉浸在狂喜的阶段,因为我从不曾如此。
  我正来回地走,感觉像在离地一、二公尺处漂浮。事实上,我正走在地上。我抓住这狂喜不放。可是,它没有维持多久,我自己觉知:「咦!为什么如此?」
  我开始复习「内观目标」。在这阶段,你应往返重复地温习这目标。但是,并不包含「身心目标」。
  复习这目标后,狂喜会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状态。
总结重点
  如果紧张、晕眩、或窒闷,应该使动作轻柔,不要专注,要轻松的动,眼光远看,不适的感觉将自行松开。喜障的解决方法也是如此。
  观障和喜障要以调整方法来解决,不要温习「内观目标」。
  至于颠倒障,我们一定要复习「内观目标」。轻松地练,目标明显时,压力便会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不要压抑它们。
  当你练习时,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期待别人来照顾你。任何不正常的情形发生时,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练习。那反常的境界就会自行渐渐消失。
后言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了解,修习佛法并不困难。佛陀所教导的真理现存于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这个方法简单,不需研究经藏,因为真理现存于人。每人都可以觉知自己的身心动作。
  即使我们没有觉知自己,身体还是动,念头还是起,只是我们不觉而己。如果没有觉知身心的动作,心便会出现幻象。
  这个方法除了觉知身心动作之外无他。其它方法则有许多活动,例如戒律或练习专注等。
  这方法与其它事无关联,因为真理存在于我们之内。
  培养自觉时,应让身心的每一部份自然地运作,不要勉强它们违背其自然法则。
  这方法要自然地运用,不要做出违反身体的功能:眼看、耳德、鼻嗅、身体的动作,一定得依照它们的功能自然地运作。念头生起,也由它自由地运作。
  别做任何违反身心自然功能的事,只能训练自觉使其与身心运作同步。
  有两种定:
  第一种是没有觉知的定,好像是砖石一样,就叫做「无慧的定」或「无明的定」。
  第二种是带着觉知,它也许不该叫定而应称为「觉」。这种定是一种没有贪、嗔、痴的定,没有无明的定,没有不觉的定,不管你叫它甚么,只是文字。
  带着觉知的定,意味着我们不需其它的东西。我们不再寻师、求法或找道场。这种带着觉知的定就是寂灭的意思。
  律的身体动作以及自觉的培养带来智慧。这种智不是由知识而生,而是来自自然的法则,我们称之为「内观智慧」。
  智慧现前是什么意思?
  它指智慧是从一套内观法则领悟而生。它并不是由经藏中去学习这些法则。
  这意味着成就内含于这套内观法则中,正如钻石藏于泥中,将泥沙筛漏后留下的就是钻石。
  我们应练习直到这法则自然出现而永远存在。
  人人皆有这套法则。在痛苦终止后,智慧会显现。「此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学佛到此毕业了
  「只剃一次发」指依自然法则,将身体回归本来,心亦回归本来。「此」既不长也不短。它是平淡的、绝妙的、可尊敬的。你以往从不曾证得它。
  「法」并不是你可以想象的,你必须修行直到证得「是」的境界。
  每个人都应记得,如果我们不能证得这境界,在临死时,大约最后一口气前一到二秒到五分钟间,我们会经验「此」,然后呼吸停止。「此」即是真理,最极的真理。
  每个人都会死,也会经历「此」。如果不悟「此」,我们将活在世俗间,如果悟「此」,便是出世。
  当我们见「此」(此生已尽的状态),我们将了解死时的状态。它必定如此。我们将知道如何死。每个人必须走到这一点。没有人逃得过,因为每个人都会死。真理是不变的,不管悟不悟,它是如此。
  觉知身心的动作能带领我们到此点(痛苦的熄灭)。这就是自己要走的正道,唯一的道。这道与其它不同。
  如果你用功的话,在五到十天之内你将领悟「身心目标」。
  精进的人在一到三个月内,心态会转变。这就是正道的起点。
  假如你是位善良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我向很多人保证并邀请很多人来练习。或多或少他们都有所领悟。
注意事项
  你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向、见解或思想来练习。为了使练习有所进展,你应该遵循师父的指导。
  禅修中应避免交谈,禁止各种上瘾物如香烟、茶、咖啡等,否则你的心便会执着它们。(注:以茶、咖啡等上瘾物来赶走昏沉,反而会障碍对动作的觉知)
  应下定决心来练习,不要自欺。
  不要静坐不动,应连续不断地做规律的动作。
  不要专注。轻松地练习。张开眼睛。让念头自然现前,不要压抑它们。
  在这方法里,你将会看见、知道、明了这条道路(见附录)。如果你看到其它的,那是不对的。
附录一
内观目标
(内观目标是精神的目标,不断培养自己的觉性,修行者将证悟这些目标。)
基础阶段:「身心目标」
◆ 身、心、身动、心动、身病、心病
◆ 苦-无常-无我
◆ 名相
◆ 宗教、佛教
◆ 过失、功德
看念头(心)阶段:「胜义目标」
◆ 所依(事物)、胜义(实际存在)、变易
◆ 贪--痴
◆ 受-想-行-识
◆ 烦恼-渴爱-执取-业
◆ 戒蕴-定蕴-慧蕴
◆ 欲漏-有漏-无明漏
◆ 身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 语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 意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 综合身、语、意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 身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 语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 意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 综合身、语、意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此生已尽阶段:苦灭
附录二
佛在《葛拉玛经》中的开示
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不善、有害的、为智者所斥、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痛苦的,就要弃舍这些。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善的、无害的、为智者所赞、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这些。
附录三
曼谷邮报之节录(1993年1月4日)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而后每个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我已经完全死去
  这样鲜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
  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开始观察念头,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
  动时,知道在动。
  停止时,知道停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
  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对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人与念头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有两种念头:
  第一种是那生灭的妄念,
  带来了贪、、痴。
  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盘(苦灭)的起点。
动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念头中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觉、定、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没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
  (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它。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附录四
为何修行?(隆波田讲)
  用心听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弥、比丘尼:
    有些人对 「修行」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点在于 「动机」。为了什么而修行?我们应该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明见真理,体证佛陀的教导而求法 。各位必先建立起这点知见,而不是看见他人修就跟着做,懈怠时停,精进心起就修,一天做一点点,这表示我们的信心还不够,道心还不坚强。
  我开始修行时,观念就不正确,认为成果一定有权威或神通,起了错误的观念,在修行上就会偏差。修行的出发点要向内返照认识自心。从书本学的知识也一样,用它来照见自己,不要执着或在文字上打转,因为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认识自心。现在有很多位善知识在教导,每位的教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深思他所说的话,是否他能保证自己所说是绝对的真理,否则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还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这点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虽然知识渊博,广学多闻,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过任何人。后来自己精进向内观照培养自觉,见法后对正在生死苦海中轮回的众生起大悲心。他自语:「从今开始我将宣说真理。」当时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罗门叫优婆伽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真理,但他却无法理解而离去。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识讲真理时,却听不进去;不论任何人,若对他讲真理后,他还沉溺于无意义的事,喜欢玩乐,表示他对佛法不够理解或还不想从痛苦中解脱。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吾人勿放逸。」所谓放逸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能研究自己就是不放逸的人。
  研究自己是指觉知自己的身心。首先要培养自觉,知道身心的一举一动,这是研究也是修行,不同于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谓研究与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正在做、说、想什么,这点我们要有透彻的知见,才能真正地了解。
  知道、看见、明了有二种。听他人说而知,这只是思想,不足以依赖,并不能彻底灭苦或解决生命的问题。另一种的知道是从心中生起,叫做内观智慧而不是知识;有了觉性,智慧就跟着来,叫做内观智慧,也叫毗婆奢那(如实往内正观),所以能熄灭痛苦。
  今天我说的修行法不论在家、出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与心。佛陀的教导,我可以保证,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经向我们保证,佛陀的教导非常简单,就是用来解除自心的苦恼。既然道理明了,就要用它来做消除苦恼的工具,自己灭苦后,也要帮助他人从苦恼中解脱。
  人会痛苦烦恼是因为看不见念头。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烦恼存在,会苦恼都是因为有我在妄想,但却不知、不见、不明白它,就转换为贪痴,痛苦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善护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时常忘记向内观照,有些人甚至一生从未观照自己的心。
若往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说,到深山修行,闭目打坐,或是禁食等方法,表示他还不知,因为不知就跟着他人修,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告诉各位,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场,重要的是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随时觉知自己的身心。托钵时看自心的动态,吃饭时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修行。在家居士也一样,工作时观照自心,休息时也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正道的修行;若认为修行就不用做什么、不用工作、不用谋生,这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我都经历过。
隆波田:在座的人现在起心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的时候你们会生气吗?
听众答:会。
隆波田:你们有看见它从什么地方来?
听众答:不知道。
隆波田:根据佛陀的教导,不知道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的人。你们持戒,心就没有了吗?
听众答:还有。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静吗?
听众答:不算。
隆波田:就是这样。
  「戒」译为清净心,现在你们的心清净平稳,表示你们的戒存在着。心如果不在这种状态,就是没有持戒。假使修行禁食禁水,却不知反观自心,那么,修到死也不会见法。
  当我还在家时,斋日就到佛寺持八关斋戒,以为自己有持戒,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净心,心不平静表示没有持戒;当贪心起,想占有他人的东西时,就没有戒了。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此。愚痴不知事实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这样的知见。
  戒是指平常心,超越善与恶,现在这个时刻,各位的心无贪痴,就表示你们此时持戒清净。没有戒的保护,就不是真正地活着,无明烦恼会随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不论是工作、说话、思想绝不会有差错。心无法清净平稳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来消除粗重的烦恼?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那么心是粗还是细?
听众答:粗的。
隆波田:就是这样。它是粗的,假使有心,你持的戒清净吗?当然不清净。
  定是用来平息中等的烦恼,也就是散乱心。慧是用来对治细微的烦恼、痴心。觉知与贪痴是相对的,若有智慧我们称之为无贪痴。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知道、看见,久而久之自然习惯;知道自己的心无贪痴,因为有觉性在保护我们,触境时能及时觉知,懂得如何解决,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识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天神、天堂、地狱;凡事不要向外。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智者自证」;从书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者是指自知、自见、自证,毫无惰性,不限时地都能精进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修行不是光说就可以达到的事。
  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有钱,但却不工作,怎么会得到钱呢?修行也是同样道理,想要体悟佛法,光说不练如何能得。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拿来思维,并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来推测,也还不是智慧。当念头生起,还会生气,那些所学算什么?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帮助,因为即使学再多,触境时仍然会生气。
隆波田:生气是苦还是乐?
听众答:苦。
隆波田:既然是苦,你喜不喜欢?
听众答:不喜欢。
隆波田:既不喜欢,要怎么做才不会生气?
听众答:提起正念,觉知念头。
隆波田:这样就不会生气吗?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了!出家做大比丘还会生气吗?
听众答:仍会生气。
隆波田:身为在家居士会生气吗?
听众答:也一样会生气!
隆波田:看见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谁都受它影响。有钱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同样会生气。
隆波田:穷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是的。
  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而目的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如果没有苦恼就没有必要修行了。现在虽然没有烦恼,但境界来时还会被境转,所以在顺境时我们要先修炼,当发生任何事情时,能及时地解决,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决不了,表示修行功夫还不够。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测还是没有用。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的修:时时刻刻都保持觉性、觉醒,清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灯泡、转灯泡,灯会亮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听众答:会亮。
隆波田:贪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注意自心,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就不住于黑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行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要点就能受用,不论做什么都应用得到。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东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当我们偷他人的东西,他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当然不高兴。
隆波田:啊!看见了!如果我们打人,对方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跟别人发脾气,受气的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别人生气,我们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样的知见,我很简单地说了,接不接受要看个人。
  我们说给他人听,但对方无法理解,反而指责、批评我们,当他指责批评时心中已有苦恼了,但他却不明白。被指责、批评时,心能镇静;被称赞时,也能平静,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苦恼不是由他人造成,而是自己心念所反应出来。他人批评或赞叹我们时,心不受影响,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念头,因而不会有痛苦。这是佛陀的教导,是修行的要点,是修行时必须要有的知见,如果能明白此点,其它要点就能逐渐了解。
  各位不要以为来这里住,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不用功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有人非常认真来求法,但住两三天后就跑了,这是不精进的人。精进的人话很少,时间到就很用心练习,和大众在一起时也只是默默地修行,觉知自己的心念,不要太多话,有些人只是一时认真,然后就去找朋友聊天。我们可以用底部破洞的水桶来比喻,把水倒下去,水永远也不会满,因为桶底有漏,没有水就没得喝,口渴想喝水,但却无法有水喝。会储水的人(无漏洞)独处时能有清净心,和大众相处时也能收摄自心,注意观照心念,不多话,听朋友说话也同时注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它水器,倒水下去能够存水,因为它已没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应该能持续不断像环锁一般。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是只有一两天的功夫。心念连续不断的生灭就像溪流一样恒常流动,因此我们要懂得预防,要及时知道、解决,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够清楚地知道、看见、明白贪痴,这是修行的关键。如果突破这一关,我们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弥、比丘尼可以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说五、六岁孩童、九十高龄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听过佛陀时代沙弥也能证果?
听众答:有听过 。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却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后还俗又再出家,所以说它只是表相。
  我们要对表相有相当的认识。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对表相不大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教法都着重在表相,非常地普遍。我以前还没有智慧,以为佛像本身是神圣的东西。现在我对佛像,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传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过佛像?
听众答:有。
隆波田:它有对你开示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没有和它话说
听众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没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为圣弟子。佛像不能教我们,因为它只是表相、是物体。
  我们来出家也一样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见。能破除贪痴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见,称之为真理。它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心一动,就随着转,来不及看清,苦恼已经生起。譬如有人骂我们是狗,就认为他是在说我,但事实上讲我们的人才是狗,因为他看不见人是人,他的内心是狗。因为能有这样的见解,就能放下,这叫如实正观;如果认为他是在说我,就是愚痴的人。
修行的方法其实不多,今天所讲的话各位要铭记。简单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断地练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身为出家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里修行,而在家居士在家里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是通往净土、走向涅盘的道路。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贪痴,也会走向地狱。古人就曾说:「天堂在心,地狱在心。」天堂与地狱都在心中,但我们却没看见。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老师及教导摘要(隆波田讲)
1. 如果我们想弘扬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依佛练习。我们将使佛法一直存在。
2. 当我们了解,我们就能做,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就像不知而教。
3. 人们对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因为我自己也一样。有的人了解法为颜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飘入他们的身体。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
4. 佛陀对一位名为跋迦梨的比丘说:「如果一个人看到法,就看到我。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就没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谈、在想。佛陀说如果你看到你自己,那么你就看到法。要看我们自己,而不是佛陀、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这些不是真的。下列这些才是真的东西:看我们自己真正在做、真正在谈、真正在想。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
5. 佛陀教导我们要觉知我们的四种姿势:当我站时要觉知、当我走时要觉知、当我坐时要觉知、以及当我卧时要觉知,对我们身体移动的认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须以觉-定-慧来认知。但此仍不够,他强调我们甚至要觉知微小的动作,例如:弯曲、伸展、身体的任何移动。这是他的教导,这是练习正法的道路。这是方法。这是佛陀的教导。
6. 有一个方法。我实践它并且了解,而后我教导这方法,并且我能保证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导:「要觉知四种姿势:站、走、坐、卧。而后要觉知弯曲、伸展和移动 。」
7. 要觉知:当你坐下,要以规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当你卧时,你也要以规律的形式移动,并且在入睡前规律地移动肢体的一部份。当你醒来,以规律的方式弯曲、伸展、坐着;以规律的方式从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后走动。佛陀说,要规律的站立、坐下并且以觉知行走。佛陀是这样教导,但今日我们并未了解此方法。
8.  我将介绍培养觉性的一条快捷方式。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练习,不管他是泰国人、中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柬埔寨人、越南人、寮国人等等。佛陀是印度人,生在印度,知道相同的「真理」。法(真理)存在于佛陀之前,使他成为佛陀。我们以前都曾听到这个。
9. 培养自觉的这个方法是一条快捷方式。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觉悟者教导我们要觉知四种姿势:站时要觉知、走时要觉知、坐时要觉知、躺时要觉知。而后要觉知微小的姿势:弯曲、伸展、任何形式的移动。佛陀所教的这个方式称作「快捷方式法」。不管受过或没受过教育的人都可练习而了解。富人或穷人都可练习,因为它是自然的方式。
10. 我敢保证这个方法。其它方法也好,我曾练习过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我不能明了,因为没有生起内观智慧。只有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我确实彻底明了,因为生起了内观智慧。
11. 我寻找到了技巧。它是规律的。要慢慢地规律移动。以规律的方式站起来。以规律的动作行走。自然地走,但是要觉知移动。坐下,但要规律地坐。躺下,但要规律地躺下。躺时,规律地移动你身体的任一部份。你所做的任何方式,都要觉知你的动作。经由如此练习,效果将产生。这是智慧,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12.「知道」的第一阶段是知道色(身)、知道名(心)、知道身动、心动。而后知道身病及心病。
13. 有二种疾病(身病及心病);身病时我们需要医生来诊断。如果一位好医生说这个疾病不能用药物治疗,你可能需要动手术。如果他不是一个好医生,他可能只给镇痛剂。
14. 心病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养自觉来治疗它。我们说:「知道你自己」,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5. 你知道心病之后,你将知道「苦、无常(不稳定)无我(不能掌控)」。知道「苦、无常、无我」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身体不能被发展(我们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过程)。我们能发展的是能知的心。我们对物质(发展身体)并不感到兴趣,因为它顺着自然改变着。当我们出生后身体一定会改变:生、老、病、死以及动作。
16. 当你完全知道苦、无常、无我之后,你将知道「假名」。你要知道所有的假名:地球、天空、鬼、神、地狱、天堂等等。
17. 当你知道所有的假名之后,你知道宗教。宗教意谓着某位知道者的教导,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将教导它。教导人们不要做坏事情而要作好事情,这就叫做宗教。
18. 佛教意谓着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佛陀是指某位自己知道者,他知道、觉醒、喜悦于正法。因此,他真正知道法。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东西。不是知道鬼、神、地狱、天堂、日、月或其它自身之外的东西。知道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想。
19. 就像佛陀对跋迦梨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看不到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脚趾或衣袍,你并没有看到我,因为你没有看到法。」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们自己的行为、言语。以往,我也认为看见法就是去看佛陀本人;或看见法是看见光、颜色、水晶球或佛的影像飘入身体。我以往真的用这方式来理解。但是现在我知道真理。它不是那样,我们思考的方式是与真理背驰。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从我们的思想、见解逆流而上。以这方式练习,我们将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20. 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后,我们将知道过失与功德。我们知道、看到、了解并且密切触及这个智慧。过失是黑暗、无知、痛苦。功德是光明、不是痛苦,它是如此。
21. 前代的人教导我们天堂在心里、地狱在心里和涅盘也是在心里。觉悟者这样教导。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些字。我们想天堂应该是这样、地狱应该是那样、涅盘应该是这样或那样。去做功德、持戒、专注,禅修必须是这样或那样。这一类的想法是不可依赖的。我们必须有内观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到。「内观」只是一个名称或字而已。内观,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清楚地知道是「知道你自己」,真正地知道是「知道实相」。
22.因为它是如此,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不管你是一个小孩、青年、妇女或老年人。不管你是谁,你是人类;不管你的宗教是什么,你衣服的颜色是什么,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因为我已证实了它,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证它。
23.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没有费多少时间(就达到目标了),因为我下定决心要如同佛陀所做的:我要真正地知道、真正地如实看清事实。就像我以前告诉你们的:真正的智慧(以身心为目标)生起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知道高层次的法,但实际上,它是基础阶段。
24.在早晨,我知道了它(身心阶段)。知道了功德与过失之后,一种智慧生起了,但却把觉性推到一边,我未觉知身体。
25.在晚上洗过澡之后,我在两棵树的中间来回经行。过了一下子,念头生起了。我只知道它而未觉知它。第二次生起时,我觉知到:「哦,念头」。在第三次,我看到、知道并了解念头。而后,我不再直接看念头,当它生起就不管它,一次又一次。就好像猫与老鼠。
26.我继续来回经行一阵子,我已看到、知道并了解,有内观智慧清楚地知道并且真正地如实看清事情。
27.而后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贪痴。当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这些事情后,「受」不再是苦,「想」不再是苦,「行」不再是苦,「识」不再是苦。我突然体验了这条道路。
28.此后,我继续来回经行,并体认到:「哦,我是圣者了」。虽然我是在家人,头发很长,而我觉得以前像有一百公斤重,现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内心脱离了贪、、痴,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
29.当我了解这个,我对这方法有信心。我将教这个方法,解说这条道路,使佛法复兴并长久延续。
30.依照经典,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有三支:喜、乐、心一境性。三禅有二支:乐、心一境性。四禅有二支:舍、心一境性。有人认为身心阶段是初禅,也许是对的,但是,我要说说我自己对我所保证的真理的经验。
31.初禅五支是指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二禅四支是指真正知道受、想、行、识。三禅三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蕴、定蕴、慧蕴。四禅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与内观。
32.就好像我们将一条绳索紧紧绑在二根柱子上,而后从中间将它断成两截,这二截不能再重结了【根尘二支不再连结了】。知道这个,就称作第五禅那。五蕴不再造作了。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瓦他那·苏普罗玛加卡医生[泰国]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瓦他那·罗玛加卡[]
你若是曾幸隆波田,也许会他只不是位安详静默的老僧,有如在泰境的其它老僧一。可是,只要稍稍留意,就注意到,安中,他一直是非常定、敏和知自己的。
向他杂难时,体位平凡僧的超然:一位近乎文盲的人,竟一强调与教唯一的主——」(悟的自)。解疑。他睿智清明,所有的问题示,不凡到足以叹为以置信」。一位不曾受过众所珍惜正教育的人,竟能有此能耐,以一种简单、清晰、深入、具体、明确地理解方式解答所底平息我的疑惑。
如何地榜隆波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教。他的示,即使是非常简单或基本的问题,都足珍,似暗散黑暗,引发见道之光,衍生智慧之芒。他的示,或多或少地有益于已却犹在探索、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知、疑、不明的人。
在隆波田生涯的最后五年中,我和那群照他的医疗同事,偶求教于他,以除去心中疑仅将他的答案、示和辑录如下,以供那些也许觉得他有用之士之需。在此,隆波田歌功德的意,也不想藉此提升或感激他的信仰。
检视、理解下文是者的义务——一种我尊重的利和义务
一、宗教
隆波田宗教时认为宗教即事者。” 们见闻这话时无法理解,因而示:宗教真是人他答复如下:宗教个词汇,用以明一位被认为已悟真理或人生命本性的人之教法。此教法然。一旦涉宗教,即可能引起疑惑和争辩。因此,恕我默而不可是,你欲知真相,人生的性(法),我你,一旦悟,你宗教的疑即可消失。
二、云何求法
有一次,我教隆波田是如何会发心求法的。他解道:其一生,他曾传统的修行——的持戒、遇即修功德、做布施、年供僧袍。可是,就在最后一次措僧袍年供,他此功德与家人起了争执。“我因此”他继续道:做了如下的思,究竟何持戒、修功德、力布施,而心中仍起烦恼?因此我实时寻求真,使我由苦(烦恼)的束中解之法。
三、法非衣裳
隆波田有一次告,有很一段时间,他曾是身外之物,像衣裳一,必须寻求而后穿戴。事上,下既是,人人本具。
四、
法,隆波田道:仅资议论,于事无补应运用它,修至究竟,方能得到大利益。
五、阿尊者的故事
 是不解,何阿尊者听、理解佛所法比都多,而不悟真如。
 隆波田解尊者佛陀之认识极深属实,可是认识自己。佛陀寂后,阿尊者学习真正认识自己,而成究竟
 
六、隆波田
有一次,我向隆波田提起,人,通常三藏(巴利藏)奉为权威教典,而他几乎不涉及三藏。
隆波田指出:佛所法,在他百年后才被集于三藏里。而此佛典,于往后千年里,又几,教许记录极佳,然而,者能否领会当记录此教者之本怀则颇足商榷。我而言,一味地引用教典,有如在保他人主之真性,而那些主,我未必肯定(隆波田也有否定)。可是我告你的事,我能保,因是由自己直接体中流露出的。
教典有如地于不路者或未到目的地者适用。已到者而言,地图则无。”
此外,三藏系以印度某地域之方言成,因而对该人士或知晓该方言者适用。然而,佛所教之法,并非可兹垄断之事。它是超越言、文字、种族、性、与朝代的。果真悟法,以自己的教化与表
三藏本是好事,但是别执迷名相。以芒果例,不同文,可以用不同字眼它。陷入名言及译词争论迷地认为只有一字能正确地呼它而忽略了芒果,任其腐。只要吃芒果的人,一定知道水果的实际味道,不管它被称为什么,甚至不被命名。 
七、受欺于念
 隆波田,我类总是思不停,恰如河中湍流。迷失或者受欺于念,如汲水囤。可是,我若有性,念起立刻如地照它,阻的水,任。迷失念或者受欺于念引生烦恼
八、烦恼
有一次,有人隆波田解谓烦恼
隆波田取物置于掌中,握拳,接,翻掌,放掌,指掉在地上的掌中物就是烦恼
领会烦恼是我假想而执着不放之事物。它是可以放下的。隆波田能很快悟此者,即是有智慧的人。
九、绳断如何?
隆波田述其修证经验时,很理解他用以描述修行最后段之比喻它正如一条紧绷柱中之子突然中,永远无法再予接。
及此,隆波田解是被传统的用以表某种事物的一种媒介。但是,能解你所境界的不存在。我如果把白色漆放在等量的黑漆一公分旁,们调匀,我可以灰色,不是?可是,假如百漆是放在黑漆的十公分外,而把调匀,你便发现没言能以一种使旁人领会的方式其中任何定的色。那色,必靠直接的体
你注意?他不同。可是若乘机直入云霄,他看起便与未入前不同了。
有文字能解你所的境界,它是超越文的。臆或者自忖它如此或如彼皆是枉然。你一定得自知,你一定得自,你一定它。
十、
隆波田曾感叹许看他的人只事,例如做某件事可得多少功德、死后是否再投胎等等。很少有人,佛教真正教什么?如何用那些教法修行?或者做些什么以减轻烦恼。隆波田回答所 认为,由他自答有宗旨的问题并不恰
十一、真与假
隆波田,人模拟动长寿,且思考、念都殊胜。共居大社团时了社,就有建立规则俗的必要。可是随着时光的流,后代人些由人心所视为独立的事。一旦有人指出些事,在是共同的假设远非真实时,大多人都拒接受,种拒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所谓钞票,实际上是 隆波田们试着用它,而人接受它,使它有了价值。假如人不接受它,它便只不纸张而已。今的社,我票作交的工具。任何人,没钱便生;有到方便与舒适。可是,的熄,确是有价可以到的。”
十二、 修法
我曾既然我都同以佛,那什么不同的道教授、修不同的法?
隆波田回答:是正常的。有人云,即使佛住世,也有一百零八不同社(僧),每都宣的法是正法而其余的一百零七都是追邪知邪的。我一定得用自己的智慧,量。易于受、怀疑与心扉塞都是歧途。任何能致苦烦恼)之法就是恰、正确的。依法本身而言,所有知道它相的人,都有相同的想法
有人除了他的教法外,其它各种不同的教法好不好,隆波田回答:是好,们则不然
十三、修观会导致精神失常
隆波田是否真像某些心理的,修(比婆舍那)令人狂?
隆波田回答:认识和不真正熟悉自己心的人就是子。修,是学习认识自己的心,如果会发疯,那不是修比婆舍那()。”
十四、涅
隆波田告,他和一位在家居士曾有过对话位居士在做完功德之后表示希望借此功德将来好入涅
隆波田 你打算什么候到涅
村民答:在我死后。
隆波田你真想到
,我真想去哪里。
隆波田接道:果真如此,你应该赶快去死,就能很快入涅
那村民很迷惑:可是我不想死啊。
既然你想入涅什么又不快地死呢?示你误会了。 隆波田向村民指出:从来教人死后入涅,而是教人在活着时证
十五、云何出家
然的,隆波田尚是居士身,便已何又出家僧呢?
是种体,象征那些佛法修持很好的人,真正的僧伽。隆波田解道:僧人,比教人知苦和简单多了。” (编按:在泰国在家人对出家人极为尊重,把僧人视为老师。)
十六、以石
我曾教隆波田制心一()是否有用。他答:"法在佛之前曾被广泛地修。它能引生一种平的心境,暂时的。出定,我的心仍为贪、嗔、痴所役使,并非真正的改,正如以石草,石下的草即使枯萎,一遇光,又生起了。(比婆舍那)不同。开发认识悟,引生智慧而使心化到好的境界。”
十七、昆善塔拉
经问起昆善塔拉的事例,他被认为是布施波蜜的典范。可是,他的作似乎他的妻小极不负责。是否真的他布施眷的行使他世成佛?
隆波田答:昆善塔拉的事例,是代代相了很久的故事。如果你认为它是真的,就效仿他,而把你的妻子和孩子布施工、农们以助他工作并成就自己成佛。可是,我若提供你下列的比照——你目前所有的所谓对妻小的任是、嗔、痴,舍下它底的放,你能了解
十八、信
隆波田,我该马上相信或者立刻排斥某件事,应该先仔的思量或者考它,再信或不信。
隆波田述佛陀的事的范例:安古拉是位太容易相信的人,他顺从的指示,甚至受命去杀许多人,他都作了。另一方面,我有逃遁的帕卡案。他是佛成道,第一位遇佛陀的人,帕卡在佛身上到佛使人生信和自信的特不愿意相信佛已自,而走他自己的路,失了向佛学习的机
十九、了解他的教
经问隆波田,有多少人在听了他的教法或者受他指后能领会他的教
隆波田回答:大概不多于百分之十到十五,正常。一位善根成熟的人便能及时领会。但是,大部分佛教有的人,仍执着常的修法,如做功德。
二十、人戒?戒人?
隆波田常们为什么持戒持得玻璃杯,生怕它碎了一什么不能真正地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以得戒,也就是平常心? 应该能照而不是我操心戒。
二十一、功德
教隆波田:做功德能不能就真功德?
隆波田反你以功德是什么?
我告他我认为功德是我死后所得之善宿以酬曾做之善,他你有出家人念作僧袍年供所得利益,使我升天而又有五百或者一千神祗的侍在,想想在泰所有寺目。假若每年每举办僧袍年供,到哪里去找足的神祗做了功德的人?就么,我把出家人想象成会计负责计算我死后欠我多少利息,是吧?
一步隆波田:果真如此,你对当前一般以物布施做功德的看法如何?
他回答如下:物布施做功德是好的。但是,它像稻穗,只能做稻种用。我若想吃受益,一定要吃煮或者蒸熟的米,而不是生米或者穗子。执着以迷信的方式用物布施做功德是幻妄,迷失在黑暗中,即使在种情下也是一种白色的黑暗。至高上,最究竟的功德是真正认识自己,苦。
二十二、固
我曾隆波田去教我尊重的人,一位信心定且执着传统方式功德的人。隆波田这个人回后,我起了他际会
那是的人。隆波田答心扉塞的人。你读过佛陀的事吧?佛陀初成道,他去BENARES教他以前的同修五比丘,曾想到去找他前的老师们AlarakalmaUddaka Ramaputta以教他自己得的解却发现这两位老死了。是一件我有怀疑的事情。因位未佛才离他那位老不久。我法确定他的死是否是生理上的,但是,肯定已死的是他的心。
二十三、僧
们问隆波田:在佛陀的代,并有僧阶级这回事,什么今泰又有么多僧阶级是不是件好事?
他回答:阶级是社问题物,你可以它是好或坏。可是,我生活在他的社里。
二十四、使人变恶
有一次什么有些出家人,到高阶层俗后行为险恶,通常比有出家和学过佛的在家人更糟?
隆波田答:种人只读书,研究理,但研究自己,所以从来认识自己。
二十五、敬僧袍
有次我向隆波田提出:知道一位出家人是真正的僧或只是宗教的寄生虫,只看到某人剃了穿橙色袍便立即敬。按:泰人一到僧人就要行
隆波田提出他的看法:假如我只是敬僧袍,那么在行经绍兴,在那儿整条长街排僧物的店,我们岂不就到街尾地顶礼每家店?! 
二十六、福
隆波田告如何有一次在一位村民家中主持祈福赞诵时,要求一只大盆代替他的圣水的容器,典里不可缺少一
赞诵结,盆里的水也成圣水了,隆波田不依传统将圣水洒在与人身上,拿起大盆满满的圣水的房子地上到都是,嚷嚷:所有的人,一起来帮忙整理西,忙清洗地板,就是福。用圣水洒在我身上,可能因水中漂浮的树叶敏感起痒,必钱买药,像种事,怎可能是福呢?
二十七、葬
有次我们请教隆波田:们举行葬礼时,死人会从们为行的典中得利益?
隆波田回答:是活的人明出传统,因们还是很不放心已死的人。究竟死了的人是否能由式中益是件一直值得怀疑的事情。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住持和尚们会获利。我出家人能承当邮差的任务吗
二十八、
隆波田述如何有一次他在老挝时一位村民之邀加一个为该村民母寿传统礼赞。可是,式中隆波田并有唱念。因此,功德主便有如法供他。
隆波田向村民解道:了使我的父母延寿,我要孝,不侣们唱念就期望我双亲会因此而长寿
他接带领孩子向他的父母做了首次的拜。他自己身先示范。
的村民立即得非常惊恐,认为隆波田有常情,他们从不曾出家人拜在家人。隆波田因此向他带领孩子敬他的父母,根本不会礼拜在家人而是敬我自己,因我能教了解确寿的正途。
二十九、神祠
我曾隆波田有认为住在我所提供的神祠中的土地公,我想知道神是否真有神力利益或严惩屋主。
隆波田只要想想,假如神真有神力,它什么不自己建房子,什么不自己造食物吃?什么它需要等人来盖房子它供食物?而所供的食物是那么一丁儿,神可曾它的饥饿啊!
三十、佛教身物 
认识他是之前,我见过隆波田。那,我佛教的身物深感趣。了向他求个护身物,我试着他而向他炫耀我的一件非常珍身物,吹嘘这护身物很古老,是七百年以前的物。
这护身物是什么做的啊?
我告他是陶器,是用极硬的粘土和致的咖啡色望子酱烧烤成的,且含多种金
隆波田平道:任何土,都跟地球同时诞生。你的身物,事上,并不比我们进这房子前所踩的土更古老。
就那么一句,使我洒的把那身物脖子上摘下,以上的自信,丢弃了我对这类物品的执着
有人曾教在脖子上佩戴佛教身物好不好。
隆波田回答好是好,可是有件西比佩戴身物要好,你要
隆波田有次被人的身物是否真有公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它的作者着吗隆波田那人。
知此作者已早亡,此身物原不个传,隆波田到:既然它的作者本身都死了,我又怎能寄希望这东西免死呢?
三十一、出家与
了拿掉瘤,我不得不隆波田的胃几乎全部切除。因而建他少吃多餐。隆波田,一旦如此,日中之后尚须进食,那犯戒并招引非谴责。在强况下,他宁愿俗。因他而言,是僧非僧,两无。他的心是定而不再退的。
三十二、你认识隆波田
隆波田提起如何有一天他在拉他菩提院等候放射治疗时,一位坐在附近的人始同他聊。初交谈时,他隆波田认识隆波田。
隆波田回答:嗯,我是有点认识他。
讨论一些佛法后,那人始起疑而你就是隆波田吧?
正是隆波田承道。
三十三、佛的事
有一次,我们讨论佛舍利的本,究竟它是骨头转化成晶体或只是烧过的骨。被及到他的看法,隆波田到:佛的事不的事;我的事也不佛的事。但是,佛指示我们应该明白所有系我的事,你真认识你自己,佛无关紧要了。
三十四、悟者
隆波田就身而言,悟者与凡夫无别,唯有心,悟之性质时,悟者超胜凡夫。
三十五、随顺他愿
有次隆波田,什么代人接受高更教育,有很多知,而法解自己痛苦。
他答:人都随顺他愿而不自己心意,事即如此。
三十六、死者
隆波田,修佛法今生成,不得等待死后。
人死后,不能自己做任何事而其文言、典范,也只能少的利益他人。唯有着时,我能真正地自利利他。
三十七、禁肉食
我曾经问隆波田禁肉食是否有利修法。
他答:修法、悟法并不在乎或涉我吃或不吃什么。想,悉多太子悟道不肉食,连饭也不吃、水也不喝,直到濒临死亡,并有使他悟道。修道、悟道是智慧的事。
三十八、执着禅
隆波田有次警告执着于法法,不是那种,正如乘船渡河,舟彼岸,由于迷船身与其引擎而不肯下船
三十九、行善、作
我有次向隆波田提起,有些人怀疑古恶报,善有善之真性。
他指出:是社会订出了善准,在此地认为是善者到他方也被判为恶。我们实应建立一新而较为认识,即——行善是善;作
四十、
隆波田有次教育的人分成两类而作了下述的比。第一是那些清楚的知道真理的人,他有智慧,令人领会。第二人是些知识仅靠熟或者强记而得的人。因本身并不真正知道真理,因此,们说话时便蒙混而毫无节制地篇大,再不就大据典,以使人相信他。”
四十一、去、在、未
隆波田去已去,法修正;未未至,若欲作下即做。在若做好,今天即是明天的好去;而明天,来时为业已做好的今天的好未。挂心以往法修正的事以及尚未生的事,担忧现在不能苦的事是用的。
四十二、
根据典,在成正前,悉多太子接受在家女佳塔的食物,吃完后,放入就近的河中而下誓言:若能圆觉成佛,这盘应逆流而上。这盘竟真的就逆流而上。我隆波田对这个问题看法,它似乎有自然。
隆波田指出:所有西都一定被河水夹带顺流而下。但是这个故事是指逆向冲击的念流。我若能回念的源,就知道故事所指的真正涵了。
四十三、以工作
隆波田常宣所有的人都有我的社需要我完成的任和义务是正常的。以自责将产生究竟圆满的成果以及可能的最佳果。
四十四、
隆波田健康坏,濒临死亡,我太太很心他死后正法的情。隆波田回答你一也不需要件事,只要人存在,就有人想要了解法,因法不是可以占或有的财产。法在佛陀以前就一直存在,但是佛陀第一个将法倡。一知法的人,像一黑暗中的明。越靠近光的人看的越清楚,而稍就看的不清楚了。有一天这盏灯一定要熄,但是将会再被亮起
四十五、跟谁学法?
隆波田在Samitivej院接受治的后期,他我的病很深了,我必要做的是保持知呼吸,直到它停止。” 因此我直接他:你离,你推荐我谁学法,才能得最佳成果?隆波田回答:去!自己身上去法,照己心,是你能做的最佳之事.
版权宣告
自觉手册
书名:自觉手册
版次:第一版
出版日期:200711
本书已获隆波田基金会授权编译
大陆正念动中禅网址: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大陆正念动中禅QQ群: 41293700
版权所有,请勿翻印
免费赠阅,欢迎助印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วัดสนามใน
ที่อยู่ :  เลขที่ 27 หมู่ 4    ตำบล : วัดชลอ   อำเภอ : บางกรวย
จังหวัด : นนทบุรี      รหัสไปรษณีย์ : 11130
เบอร์โทร :  02-0094853, 0875756275      โทรสาร :  0-2883-7275
อีเมล : info.watsanamnai@gmail.com
เว็บไซต์ : http://www.watsanamnai.org